【打造第二大腦】頂尖人士都在用的方法

第二大腦

什麼是第二大腦?

第二大腦」指的是一個人用來【記錄、組織和處理信息】的工具和系統。

可以是傳統的紙張、也可以是【手機、電腦】等,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我們可以簡單把第二大腦分成兩類

普通記事本

用來紀錄各種雜事,像是你突然想到要「買什麼、做什麼」。

像我的話:我會把這種事情記錄到行事曆、並且安排提醒時間。

再來就是突然在生活中想到什麼靈感我就會用ipone的備忘錄來紀錄。

系統記事本

用【輸出來決定輸入】,把未來確定會輸出的項目放在這裡。

這裡面的筆記建議用比較有系統的方式做紀錄,並且分類。

我個人是用像是【TrelloNotion】這兩個筆記,我比較推薦前者。

因為介面較簡潔可以隨時紀錄想到的想法,只要一開始把類別建立好就沒問題了。

為什麼需要打造第二大腦?

數位大腦

記憶有限

大腦是擅長創造和思考的,不善於記憶,而且相當容易分心。

例如,我現在問你前天的晚餐吃什麼,多數人一時都無法馬上回答。

或是你睡前突然想到什麼,如果沒馬上記下來,隔天早上醒來基本上都會忘記。

所以才需要第二大腦來幫助我們記住各種零碎的事,進而提升我們專注力。

建立連結

可以將原本看似不同的事件連結在一起,由各個單點連成線。

然後由線連成面,最後這些面就可以形成一個完整的體。

提升效率

當我們成功建立起適合自己的第二大腦時,我們就可以大大降低大腦的負擔。

不用在擔心有什麼事情忘記做,只需要把大腦用來處理真正重要的事情。

第二大腦運作的4個步驟

CODE

1.蒐集(Capture)

蒐集前可以先問自己這5個問題

  1. 是否有啟發
  2. 是否用得到
  3. 是否有興趣
  4. 是否意想不到 
  5. 是否與自己有關

是否用得到來說,:如何維持身體的健康、如何提升工作的效率等。

這時候只要你在生活中聽到或是看到有關健康的資訊你都可以特別注意,看有沒有什麼有用的資訊是你可以記錄下來的。

我自己的做法是,不管是生活中聽到的一句話,像是【電視,電影、書本、IG、YT】都有可能有啟發我的想法

這個能力大約是我在高三的時候培養的,一開始只是對那種類似心靈雞湯的句子有興趣,現在把這個技能進階應用到創作內容。

我最常蒐集的方法是【記事本和螢幕截圖】,再來就貼文典藏。

不管是「IG、FB、THD」我都是用典藏這個功能居多,但我發現典藏的文章回去看的機率最低,所以我個人不太推薦。

2.整理(Organize)

如何把蒐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分類】。

現在記下的東西,未來的某天可以用到,但不要做了一堆筆記但是之後根本不會用到,或是無法應用在日常生活只是為了記而記。

再來就是彌補時間差,假設我們現在正在學英文,現在或許不會馬上用到,但未來某天要用到到的時候就可以馬上複習。

在整理的時候就要把筆記有系統的整理,這樣才可以在未來需要使的時候馬上找到這個筆記,而我現在是使用Trello 來整理我在蒐集時所獲取的筆記。

整理的類別可分成4種 簡稱【PARA】

專案(Projects)

可以立刻應用在生活的事情。

:我今天看到168斷食法,我就可以馬上記錄下來,並且應用在明天的飲食上。

領域(Areas)

以長期為主的。

像是【投資理財、人際關係、身體健康】,這些比較屬於一生的課題。

資源(Resources)

現階段可能不會使用到,但你對這個主題有興趣,未來某天可能會使用到的。

:美股投資、數位遊牧等

檔案庫(Archives)

如果不是以上三個類別,就可以把它放在這個類別。

可能是目前用不到,但你不知道未來會不會再用到,就可以放在這個類別。

像我可能原本是工程師,所以有很多工程相關的筆記。

但轉職行銷,工程師相關的筆記現階段就用不到了,但不可保證以後不會轉回工程師,所以就可以先封存起來。

3.萃取(Distill)

將蒐集到的資料簡化並濃縮,這個過程又稱:【累進式摘要】

這個方法不是所有的筆記都要做這件事,只有在你需要用到你的筆記時再使用。

當然如果你想要每個筆記都用也可以拉,只是會花比較多時間~

萃取5步驟

簡單可以分成5個步驟:

  1. 蒐集:把一開始在書本裡看到的觀念先整個拍下來記在筆記裡
  2. 加粗體:把裡面你覺得有共鳴的部分先標上粗體
  3. 螢光筆:下次再看的時候把粗體的部分再劃上螢光筆(重點中的重點)
  4. 自我轉述:用自己的說話方式轉述這段內容
  5. 與既有的筆記連結:最後把這段話跟其它現有的筆記做連接(有相關性的)

4.輸出(Express)

將我們整合好的資訊表達出來,產生出具體的結果。

提取記憶

在記憶階段,我們可以用關鍵字搜尋,來找到符合需求的知識資源。

:我想跟別人分享提升工作效率的觀念的時候,我就可以用關鍵字去搜尋我之前的筆記。

連結

在連結階段,我們會把符合關鍵字的內容用連結串起來,讓所有相關的知識有條理、有層次地排列起來。

:如何提升工作效率,裡面可能會有【時間管理、專案管理】等

創造

最後,在創造階段,我們會運用之前連結好的知識資源,來完成你的專案和達成目標。

:把這些連結好的資訊變成通順的語句變成【一篇文章、一則影片】等

這個方法適合誰?

我認為在這個數位的時代,打造第二大腦幾乎適合每一個人

  1. 學生:整理【學習資料、筆記和研究內容】,可以更有系統的記憶課程內容。
  2. 專業人士:需處理大量信息和知識的專業人士,如【工程師、律師、醫生】等。
  3. 創意工作者:【作家、設計師、音樂家】等,也都可以使用第二大腦來整理靈感、創作素材。
  4. 企業家和管理者:幫助他們【管理項目、制定計劃、追蹤目標、記錄會議】等。
  5. 想要提高專注者:打造第二大腦可以讓大腦專注在眼前的事情。

關於第二大腦的常見問題

第二大腦只限於數位筆記嗎?

大部分的情況下確實數位筆記比較方便。

但根據不同情境有時可以使用傳統紙張。

:公司前輩教你的時候、會議需要快速做紀錄的時候

我一定要用作者的分類方式嗎?

這裡的4種分類(PARA)是作者提出來的,但你可以根據自身的習慣去做內容調整或新增、刪減。

我用很多不同的APP來做筆記,我該如何管理?

建議每種筆記都用同種分類管理方式,像作者這邊就是使用PARA的分類管理方式,這樣不管換到哪個APP,你都不容易錯亂。

最後分享一句作者喜歡的話

它是拉丁文:Verum ipsum factum

翻譯:只有你所創造的,才是你真正了解的

推薦閱讀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