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麼是卡片盒筆記法?
用小卡片把靈感或想法,把任何時候【想到、聽到、看到】的知識記下來。
再用編號把碎片化的筆記串聯在一起,讓我們的筆記不在只是碎片,而是可以拼湊的拼圖。
卡片盒筆記法和其他筆記法的差異?
卡片盒筆記法主要強調【筆記之間的連結】。
這種筆記系統可以讓我們有效的把相關主題的卡片進行連結。
卡片盒筆記法的 4 個核心
靈感筆記
突然有一些想法或靈感就先記下來。
通常只是【關鍵字、短句,對話】結構不會很完整。
例:
- 關鍵字:原子習慣
- 短句:每天進步 1%,1 年後進步 37 倍
- 對話:老闆說:只要每天進步一點點,你總有一天一定會成功。
文獻筆記
在書本或是 YT 上看到,或是上課學的筆記,有資料來源及出處。
例:
永久筆記
整合前面的【靈感和文獻】筆記
再加上自己的想法及觀點用自己的話語轉述,轉化為【正式的筆記】。
例:
- 原句:窮不是擁有的少, 而是想要的多
- 轉述:富足在於知足,而非渴望更多。
索引筆記
索引筆記是永久筆記完成後最後才會出現的
針對特定的主題打造的入口卡片
方便日後只要打關鍵字,就可以馬上找到相關主題的永久筆記。
例:
原子習慣的永久筆記>放進【習慣的索引筆記】
與成功有約的永久筆記>放進【習慣的索引筆記】
日後關鍵字打【習慣】,就可以找到跟這個相關的永久筆記。
卡片盒筆記法 5 大流程
1.靈感紀錄
每當有靈感的時候就把它寫在一張卡片上,如果不喜歡手寫可以用App來代替。
每張筆記都要【標上編號】


- 步驟 1
第1張筆記標上 1
若第 2 張筆記跟第1張不相關
就標上 2,以此類推… - 步驟 2
那如果第 3 張筆記跟第1個有關
你可以標上 1A
這樣 1 和 1A 就會產生一個連結 - 步驟 3
假設第 4 張筆記跟 1 和 2 都相關
你就可以標上【1B、2A】 - 步驟 4
第 5 張如果跟 2 無關
跟 1A 有關就可以標上 1A-1
2.主題分類
按照主題分類,這樣寫文章的時候比較好找。
如果有兩本書中有相同的概念就可以分在同一類,讓他們互相連結。
例:
A 分類【原子習慣】跟【與成功有約】相關
B 分類【康乃爾筆記】跟【麥肯錫筆記】相關
3.篩選、建構
當想要做相關主題的文章或是影片時,就可以依照主題選出幾張有關聯的卡片。
就可以開始擬定內容架構,讓下一步組織排列更快速。
4.組織排列
在組織排列卡片筆記,並加入到內容大綱。
除了原有的卡片筆記外,你可能會想到其它新的點子,就可以把相關資料補充進卡片筆記。
5.修改編輯
在寫文章或是影片製作中,若有想到新點子,都可以補充到卡片盒筆記裡。
卡片盒筆記的 4 個原則
1.沒有人從空白頁開始寫作


我們從小寫作文,就是要從一張白紙,一個主題,寫 500 字之類的。
我以前都寫流水帳,亂掰、硬是湊到 500 個字。
寫作應該先從我們自己有興趣的主題開始,先有興趣才會想蒐集相關資料。
然後再這些資料加入自己的想法和觀點,隨著我們的筆記越來越多,我們想寫的主題也會自然浮現出來。
這時候我們的卡片盒裡面的筆記也已經多到我們足夠寫成一篇文章,我們就不需要再從0開始寫。
2.工具只有提高工作流程時才有價值
用哪個筆記App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做筆記的架構
3.寫作不是思考的結果,而是思考的過程
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只會想作者想表達的觀點
但是如果等你看完這本書,有人問你這本書再講什麼
你很難直接回答他
因為我們看似好像懂了什麼,但其實根本不懂
大腦很難在腦中思考很複雜的事情
只有把腦中的想法寫出來,才有辦法把書中的知識真的變成你的
所以寫作看似是寫出一個結果,但是其實寫的過程你都在思考。
4.工作只有在有回饋的時候才會變好
我們不需要把筆記給別人看,因為這個筆記系統會自動給我們反饋
而是當我們把新的筆記和舊的筆記做連結的時候
這時候我們在拼湊這些筆記的時候會發現內容矛盾、不一致的地方
卡片盒筆記注意事項
1.一次不要打太長,要模擬真實卡片的大小
2.一張卡片只紀錄一個知識點,越簡單越好。
3.筆記盡量不要照抄,而是用自己的話寫下來
4.不要只紀錄,不輸出,強烈建議把這些筆記輸出
例:寫成一篇文章、貼文、影片等
卡片盒筆記的特色
而理解跟連結都有助於大腦加深長期記憶
這樣可以讓許多不同的筆記互相有了連結
與其說這是一套筆記方法,
不如可以說這是一套建立個人知識管理的方法
可以讓我們更輕鬆的處理龐大的資訊
我們可以把一個龐大的資訊拆解成碎片
然後再依照自己的見解一塊一塊的拼回去
每次都先寫下 50~100 字的簡短摘要
更專注於每個段落和簡短的篇幅
卡片盒筆記對我的啟發
可以讓原本看似毫不相干的2個筆記互相連結
讓卡片盒裡面的新筆記和舊筆記要產生連結時
這需要我們先充分的理解
不斷蒐集各種
不要受限於來源,像是某本書,某部影片,
而是把有提到的各個主題都提出來一點。
可以把彼此不同的書籍講到相同主題是,觀點是否一致
如果不一致,就可以對這個主題有更全面的了解
改變做筆記的方式
去思考這個筆記未來哪天會用上
從知識的最小單位開始工作
每張卡片可包含:1個舉例、故事、經驗
不要求記得,而是求理解
發現生活中原本不以為然的事情
其實全部都可以用卡片盒筆記記下來
例:跟某人的對話、在路上突然觀察到什麼
卡片盒筆記推薦 App


我看了很多跟卡片盒筆記的相關資料,發現大部分的人都用 Heptabase
他有 7 天免費試用,月計劃 $11.99 元/月,年計劃 $8.99 元/月
而且這還是台灣人開發的!
閱讀前哨站的站長還有開一門【卡片盒筆記實戰課】
有興趣可以去看看。
我個人是用 Trello 還有 Xmind,最近在研究 Obsidian
這款類似 Heptabase,而且有免費版可以用。
等我之後研究完,再寫一篇文章。
筆記的主要階段可以分為 3 個部分:收集、處理、產出
第 1 階段:收集想法


臨時筆記
- 捕捉腦中閃現的靈感和想法
- 快速記錄,不需要太多整理
- 這是最原始的資料收集階段
文學筆記
- 閱讀時產生的心得和想法
- 用自己的話重新詮釋內容
- 這些將成為未來寫作的素材來源
第 2 階段:處理資訊


永久筆記
- 將臨時筆記和文學筆記連結起來
- 分析筆記之間的關聯性
- 用簡潔的語言總結重要觀點
- 確保未來回顧時能夠理解脈絡
建立筆記系統
- 將永久筆記整理到卡片盒系統中
- 建立筆記之間的連結
- 形成有組織的知識網絡
第 3 階段:創造內容


發現主題
- 檢視累積的筆記
- 尋找筆記間的關聯性
- 發現知識缺口,促進更深入的學習
選擇寫作方向
- 從已有的筆記中自然發展主題
- 讓主題從筆記中有機成長
- 避免為寫作而刻意找資料
發展草稿
- 將相關筆記組織成初步架構
- 重新梳理論點
- 補充必要的內容
完成作品
- 將草稿精煉成完整作品
- 可以是文章、演講或其他形式
- 確保邏輯連貫且表達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