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山理論是什麼?
用來描述顯性和隱性訊息之間關係的比喻
以冰山為例,露出水面的部分僅佔冰山整體的10%,其餘90%的部分隱藏在水下
日常所看到或意識到的事都只是冰山的一小部分,而大部分的真相都隱藏在水面之下
冰山理論潛意識和表意識


表意識
我們能夠清楚感知和意識到的【想法、情感、記憶】
這些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有意識的控制和理解的內容
例:我們正在思考的事情、做出的決定和感受到的情緒
潛意識
潛意識是指我們無法有意識察覺的像【想法、情感、記憶、慾望】
而這些內容儲存在我們的內心深處,影響著我們的行為和情緒反應,通常我們不會直接意識到它們
例:跟陌生人社交時產生的焦慮感,可能是因為過去的經歷或壓力引起的
冰山理論的7個組成


1.行為(Behavior)
指特定情境表現出的行為或反應
例:
我在公司會議上講話時,聲音顫抖
別人感覺我對自己講話好像沒有自信
2.感受(Emotions)
直接體驗的情感狀態,如:喜悅、憤怒、悲傷或恐懼
例:
我感到緊張和焦慮,因為害怕自己在眾人面前表現不好
3.次級感受(Meta-emotions)
自身情感的反思和評價,類似我們對自己情感的情感
例:
我對自己的緊張感到不安
我認為自己不應該這麼害怕,但這反而放大了焦慮的情緒
4.看法(Perspective)
個體對世界和事件的理解方式,包括思考、態度和價值觀
例:
我認為表現不佳會讓我看起來不專業,影響我在同事和上司心中的形象,而這種看法讓我更擔心會議上的表現
5.期望(Expectations)
對未來事件或他人行為的預期,包括對自己和他人的期望
例:
我期待在會議中表現得自信和專業,從而獲得上司的認可和同事的尊重
6.需求(Needs)
個體內在的基本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如食物和安全)和心理需求(如愛與歸屬感)
例:
我有種被認可的需求,希望自己的能力和價值能夠得到同事和上司的認可
7.自我(Self)
個體對自己身份的認知和理解,包括自我概念、自尊、自我認同等。
這是我們對自己角色、價值觀和特質的總體看法
例:
我的自我是一個【努力工作、渴望成功】的人,但同時也覺得自己有些不自信和缺乏表達能力
冰山理論例子,冰山理論常見的3個應用


教育領域
一名學生在課堂上經常發呆,表面上看起來是注意力不集中,但深入了解後發現他感到壓力大或對課程內容缺乏自信(需求層次)。
通過了解學生的深層需求,老師可以用個性化的教學,減輕學生壓力,幫助他們重建自信。
人際關係
在跟朋友的冷戰中,表面上可能是因為一次誤會或爭論。
但可能隱藏著更深層的情感受傷(如感到被忽視或不被尊重)
消費者行為
消費者選擇購買一款環保產品,表面上看是因為該產品符合環保標準(行為層次)。
但深入分析發現,消費者的選擇是基於他們對環保的情感(感受層次)和對未來世代的期待(期待層次)。
冰山理論例子,分析行為背後的6個層次
情境模擬
有對夫妻晚上都在家吃晚餐
有天丈夫下班發現妻子還沒煮好飯
- 丈夫:晚餐為什麼沒準備好
- 妻子: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行為(Behavior)
- 丈夫:問「晚餐為什麼沒準備好」
- 妻子:道歉「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感受(Emotions)
- 丈夫覺得失望,覺得不被在乎
- 妻子感到壓力、疲倦,甚至覺得自己沒有完成任務而內疚
次級感受(Meta-emotions)
- 丈夫的感受是焦急、不耐煩,他可能為自己的焦慮感到內疚,覺得不應該這麼苛求妻子。
- 妻子的感受是內疚,且她對這種內疚感到更深的壓力,擔心自己辜負了丈夫的期待。
看法(Perspective)
- 丈夫的看法是,晚餐應該按時準備好,這樣才不會耽誤到後續洗澡、睡覺的時間。
- 妻子的看法是,她已經盡力安排好所有家務事,但有時難免會有突發情況,她希望丈夫能體諒她。
期望(Expectations)
- 丈夫期待回家後能有一頓準備好的晚餐,這是他對日常生活的一種期待。
- 妻子期待丈夫能理解和體諒她的狀況,尤其在她疲憊或是遇到一些困難時。
需求(Needs)
- 丈夫需要透過下班後享受一頓準時的晚餐來放鬆,這是他舒適、安全的需求。
- 妻子需要時間來平衡家庭和個人需求,甚至需要丈夫的理解和支持,特別是當她無法按時完成預定的任務時。
自我(Self)
- 丈夫的自我認同為家庭的主要經濟支柱,因此期待家裡的事情如吃晚餐能順利進行,這是他對「完美家庭」的部分理解。
- 妻子的自我認同可能是作為家庭的照顧者,她認為自己有責任做好晚餐,因此當事情未能按時完成,她會感到內疚。